全国热线
0371-55689707
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家易合科普 > 正文

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,暑假给孩子立规矩,懂得爱,看这里

家易合科普2022-07-25

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,给孩子最好的东西。所以,一味地纵容,觉得“只要他喜欢就好”、“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”、“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”……

俗话讲,无规矩不成方圆。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,孩子容易为所欲为,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。

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,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。

“爱孩子”和“立规矩”从来不是单选题

其实,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。

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,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,趁着现在还小,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,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。

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,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,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?

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,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,而是在“爱孩子”与“立规矩”之间做起了单选题。

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,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。

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,不懂礼貌不懂尊重;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、循规蹈矩。

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: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。


在《家庭教育》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“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;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;不放肆叫做规矩,不活泼叫做呆板。”

听起来很拗口,但理解起来却不难:

比如牧牛场,周围用铁栅栏起来,牛在栅里吃草喝水,东奔西跑,这叫做活泼,放牛人不好干涉它;如果跳出栅外,就是放肆,就不得不干涉。

不出栅,这就是规矩;如果在栅里,却不准它吃草喝水,或是东奔西跑,如此就是呆板了。

同样的道理,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,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,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,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。

相反,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,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,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,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意义的。

毕竟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,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,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。


对孩子立规矩,父母这三点原则不能忽视:

1.有些事,不能惯

有家长说:“家里有规矩,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!”

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:孩子不听你的原则,常常以哭闹、不吃饭来要挟父母。

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,再而三地降低底线。

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玩半个小时iPad,但孩子一哭闹,大人就妥协了,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

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,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。

第一次出现问题,大人就妥协,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。

2.有的事,必须孩子自己做

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,做事磨蹭,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,以后再培养也来的及。

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,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,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。

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,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,这才是真正的爱。

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时间久了,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。

3.有些责任,必须孩子自己担着

有的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一项义务,他平时更加自觉和主动。

有的孩子则认为:父母逼着我学的,或者是为了父母学的,学习不是我的责任。

拿作业这件事来说,父母不催,有的孩子就不做;交上去的作业有错误,就怪父母没检查好;自己忘了带作业本,回家就冲父母发脾气......

陪写作业为什么那么痛苦,是因为很多父母把学习的责任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,孩子反而很被动。

一旦父母不在身边,孩子就很难独立完成作业。


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,努力学习是他的责任,而不该在孩子的学习上事事指导甚至代劳。

海姆·G·吉诺特在《孩子,把你的手给我》中说到: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,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,如果必要,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。”

不管是家务,还是学习,一定让孩子有参与感,这样才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责任感。

爱孩子,是我们的本能;给孩子立规矩,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,是我们的责任。规矩与爱的统一,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。



免费留言咨询